您的位置:首页
  -->  家庭教育  -->  家庭研究
当孩子成了追星族
发布日期:2016-10-26 来源:本站编辑 字号:[ ]

  

    刘女士发现女儿出现了一些状况:喜欢穿大肥裤子,耳朵上扎了四五个耳朵眼;迷恋国外的明星,而且每次电视上出现这些明星的画面就在家里尖叫;张嘴闭嘴都是明星,好像如果不说明星就没有话讲,就像"半疯"一样,不知道是不是该带她看一看心理医生。这种状态下,她的学习就没什么可说的了,一落千丈。
    妈妈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,把女儿看的明星杂志、明星贴画都给毁了,也逼她把蓬乱的长发剪了。可是"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",刘女士这些举动引起女儿更大的反弹,现在女儿反抗的方式都明星味十足了,学习更是一塌糊涂。
    孩子开始追星,表明孩子已经有朝社会发展的情感倾向,即社会化倾向,这是成长的表现。在成长过程中, 青少年把崇拜的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很重要。假设孩子总是崇拜父母或者认为父母是他的权威,那这个孩子就永远不能长大,他只能在父母的关怀下变得弱小。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,一般会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。要进行挑战,就必然有一个力量支撑他,不管这个力量是什么。过去的时代可能是雷锋,那么现在可能就是影、视、歌等领域的一些偶像,这些偶像实际上是社会的公众人物,代表了主流文化或社会标榜的某种价值观。
    追星从本质来讲并没有什么,很多青年人过度追星,不吃不喝,半夜就去排队,甚至逃学去追星,发生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。青少年的行为本身就有随意的特点,有时可能会过火一点或者超常规一点,这都很正常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他会慢慢地加以自我调整。
    自我调整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,要经过一个阶段。作为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熟,看见孩子那痴狂的样子心里就着急,就进行粗暴干涉,结果总是事与愿违。如果家长强行让孩子回到过去,看起来好像正确了,实际上可能是在帮倒忙。这样可能会挫败孩子自己选择的欲望,因为孩子所有的新行为、新选择都是对生活的试探、对成长的体验。如果家长不停地挫败孩子的决定或者欲望,孩子最后就会放弃对社会的探索,对父母产生心理依赖。
    青少年要接触很多事情,要冒险,去尝试没有经历过的生活。这些欲望从本质上来说是好的,尽管这些欲望可能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现象,或者是一种在是非观念看来不那么正确的东西,但从心理学来讲,这些都非常有意义,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。
    1、正确看待孩子"追星"
    孩子崇拜偶像,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现象,要求青少年拒绝崇拜偶像是不现实的。大多数孩子的"追星"仅限于收藏几张他喜欢的"星"照贴在床头,听该"星"的磁带、碟片,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"星"的演唱会,搜集该"星"的一些生活资料。如果仅限于这些,父母不应横加干涉,孩子紧张学习之余听听流行歌曲,让生活丰富多彩些,有利于健康成长。
    2、跟孩子一起去"追星"
    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,孩子"追星"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,也是一种激情中的盲目。父母发现孩子追星,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。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"星",才可以和孩子谈"星"。父母对"星"发表的客观评论,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    3、防止不健康地"追星"
    孩子处于青春期,阅历浅,心理不成熟,感情容易冲动,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来。比如有的男孩看着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,容易产生性冲动、性憧憬;有的 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,如果有某男星结婚的消息,立刻觉得"自己受骗了",闷闷不乐、精神沮丧。孩子"追星"如果追到了这种如醉如痴、神魂颠倒的地步,肯定会影响学业、影响身心健康发展,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。其实"明星"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,许多"明星"的"外在美"都是包装出来的,媒介的吹捧也是一种广告效应。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明这些道理,说明听歌和看影视节目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,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学习和工作,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。
    4、把崇拜转化为激励
    "追星"实际上是一种榜样的认同和学习,青少年往往把明星当做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、参照系以及心灵寄托。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"偶像崇拜"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,把孩子的"追星"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。
    5、让孩子崇拜多方面的"星"
  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一个没有英雄主义的社会将是一个沉寂的社会。一个人也许一辈子没有当英雄的机会,但如果少了当英雄的信念和梦想,那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。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亲近历史、亲近英雄,让孩子更多地去崇拜科学之"星"、文化之"星"、英雄之"星"、劳动之"星"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