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一个小人物,只是一个地市级媒体的记者。
她又被称“大人物”,温州老百姓眼里的“大人物”。
她年近六旬,身高不到一米五,体重不足40公斤,相貌平平。她半路出家,而立之年才从企业考进报社。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,却以自己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,以超级的勤奋和付出,登上了新闻界的“南大门”。
心怀梦想
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。她从小立志要当政治家或文学家,为民呼吁、为民呐喊,虽然没有实现当初的职业梦想,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个目标,一直在激励她奋勇向前,毫不懈怠。
1979年,改革开放的大潮刚刚涌来,她高中毕业到温州第二棉织厂工作,成为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,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。
1983年秋,她毛遂自荐当上了厂团委书记,并不负众望,个人和单位团委连续五年分别被评为市级优秀团干部和先进团组织。1988年,她再次自荐当上了厂党委副书记,成为当时温州市最年轻的国有大企业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。
1992年底,没有大学文凭的她,破格考进了温州日报当记者,参与了创办温州晚报的工作。她每天工作16个小时,没有节假日、没有双休日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:年发稿量达700多篇,创了全国记录;她策划的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活动,解决了16000多名贫困生的学习费用;她连续操办了16年的慈善大宴,让10多万贫困人群受益……
善行天下
她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。她在家里是孝女、孝媳妇,夫妻双方七个老人对她都是赞不绝口;在同事面前她是个知心姐姐,员工结婚没钱买房子,她毫不犹豫把全部积蓄拿出来,甚至把自家房产证拿出来抵押贷款给员工买房子。2003年7月1日,报社给她提供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平台——开辟雪君工作室栏目,她更是如虎添翼,为老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,连副市长以上的政府官员都参与了她策划的“接听民生热线活动”。云南挖30口“温州井”、雅安建一座“温州慈善楼”、“包机赈灾”玉树、“雪君工作室进社区”——都是她的杰作。
她还把慈善做到了海外。2014年1月,她赶赴意大利普拉托,举办慈善大宴,慰问被大火烧死的温籍华侨家属,送上了10万元慰问金。全球华侨为之感动,称此举史无前例。
2015年1月,她飞赴遭遇埃博拉疫情的非洲大地,举办了温州慈善大宴非洲专场,设立中国温州百万爱心助学基金,每年奖励50名品学兼优的非洲贫困大学生;把温州爱心人士捐赠的20万元善款落实到遭受埃博拉折磨的灾民手中,还为当地建造新的孤儿住房。
雪君工作室走进非洲活动影响巨大,泛非通讯社作了报道。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代办庞含兆说:“中国政府对非洲抗击埃博拉做了很多事,温州人善举补上了中国民间援非抗埃重要一块,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。”
2013 年9月,她创办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坛(后更名为温州晚报公益道德讲坛),尝试做精神层面的慈善。目前已经在各地设立30个分站,还办到了寺庙、教堂等宗教场所,至今大大小小的讲座已经举办了600多场。2015年6月14日,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她进宗教场所讲故事作了报道,并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特别批示:“要总结郑雪君做法,推广。”
2017年,她先后到荷兰、美国设立雪君工作室分站,并发表演讲,受到华侨华人和外国朋友的欢迎。就此,她成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境外传播的第一个媒体人。
为民代言
她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。她利用自身优势,多渠道收集民意。她首创人大代表集体博客,专家点赞:“此举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。”
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,她递交了《关于要求批准温州为“较大的市”的建议》,并在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之后,又紧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到了电梯口:“张副总理,我刚才讲的话您记住了吧?”张德江回答:“温州已经要求很久了,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。”郑雪君这一“大胆之举”,赢得了全国众多媒体的一致点赞。此后,在2014年、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,郑雪君和张德江委员长两次就地方立法权互动。2015年12月,温州成为浙江省首批拥有立法权的“设区的市”。
在她心中,从来没有把新闻工作仅仅当成职业来对待,而是把它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去追求,她将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岗位,她要求自己一辈子做好人、做好事、作好文。她始终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,在奉献中她收获着一种幸福,一种美丽,一种崇高的情感。
郑雪君
温州晚报副职协理员,雪君工作室创办人、主持人,曾任温州第二棉纺织厂党委副书记,温州晚报主任助理、副主任、主任、编委、总编辑助理、副总编辑等职。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、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,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劳模、浙江省首届飘萍新闻(人物)奖等荣誉,曾列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,并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。她主持的《雪君工作室》是全国新闻名牌栏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