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婆媳关系难处,要是遇上一个聋哑、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,在常人看来更是难上加难。然而,在城南街道南岸社区,今年43岁的王燕丽不离不弃地照顾聋哑婆婆的生活起居,偶尔婆婆发脾气,她也不放在心上,二十二年如一日尽心尽力,被当地居民传为佳话。面对别人的称赞,她总是微笑着淡淡地说:“婆婆就我老公一个儿子,作为儿媳,作为家人,我照顾她天经地义,婆婆也是妈妈。”
久病床前有孝媳
8月7日10时许,当记者来到城南街道南岸社区安置房王燕丽家时,她正在厨房里忙着烧菜做饭。
“怎么这么早就准备午饭了?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王燕丽笑道,因为村里拆迁,这几年村民们都暂住在安置房,由于房间狭小,婆婆没和夫妻俩住在一起,而是住在相距约500米远的安置房内。不过一日三餐,王燕丽都会风雨无阻地送过去。考虑到婆婆起得早,王燕丽每天5时多起床做早饭,6时不到就骑着电瓶车给婆婆送早餐;中午担心婆婆饿肚子,她一般11时前就烧好饭菜送过去,吃完后,再帮婆婆收拾一下房间;到了傍晚,帮婆婆点上蚊香,陪着吃完饭,再把电饭煲、保温盒带回家;夜里不放心,有时还会再过来看一下。春去冬来,日复一日,这500米的距离,她每天至少要来回三四趟。
不到半个小时,王燕丽就动作麻利地做好了三道菜,咸菜烧鲳鱼、猪肉炒白菜、青椒炒豆腐干,每烧好一道菜,她就趁热装入分层的保温盒里。
“我妈虽然不挑食,做啥她都吃,但一定要吃新鲜的,有时给她的菜比我们自己吃的还好。”站在一旁的丈夫林晓彬打趣道。他们夫妻俩生活比较简单节俭,吃剩菜剩饭是常有的事,但在母亲的饮食上,妻子每天都烧三道新鲜的菜,保证鱼、肉、蔬菜的营养均衡,还经常搭配饭后水果。
聊起婆婆,王燕丽回忆道,22年前,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林晓彬,了解到婆婆是因为小时候发烧导致聋哑、智力受损,丈夫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,靠打渔为生,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。“娘家条件还可以,从小我也没吃过什么苦,婚前就知道婆婆家的情况,知道丈夫是一个勤劳、老实的人,就嫁过来了。”王燕丽笑道,婚后虽然日子过得清贫,但丈夫待她很好,从未跟她红过脸,每天不辞辛苦地出海打渔,于是她主动从丈夫的外公外婆那把婆婆接过来照顾。以前住在一起,婆婆和他们一起吃饭,如今虽然暂时分居两处,但每顿饭她都趁热给婆婆送过去,从来没有等自己吃好了再送。
俗话说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更何况是儿媳妇,但王燕丽从来没有抱怨过辛苦,她一直将婆婆当作自己的妈妈一样用心照顾着。为专心看顾婆婆,她辞去工作,除了每天准时准备美味的三餐,还会定期帮婆婆理发、剪指甲,给她买新衣服及生活用品等。王燕丽从不嫌累,婆婆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,她总是默默陪伴在侧,帮着看病抓药喂药。今年7月,王燕丽自己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个月,她三头兼顾,除了丈夫和女儿,两个妈妈都没耽误,每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,爸爸实在心疼看不下去,让她别来医院了。
“妈妈还有爸爸和姐姐来照顾,婆婆只能指望我。”王燕丽道,也因此,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想过外出旅游。
婆婆“惹事”她熄火
10时46分许,王燕丽便拎起电饭煲和装好菜的保温盒,骑着电瓶车朝婆婆家开去,虽然行程只有五六分钟,但夏日炎炎,又刚从闷热的厨房里出来,此时她的额头上冒着细汗,脸也热得红扑扑的。
穿过田间小路,不一会儿就来到婆婆的住处。和其他房屋不同的是,门口被围了一圈铁皮门。“这是去年刚安装的,主要是为了避免婆婆和别人起冲突。”王燕丽说。婆婆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,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屋里,偶尔会在家门口附近逛逛,但很多矛盾就是这样引起的。因为生病了,老人家就像未开智的小孩,看到一些生人、一些让她不高兴的事儿,她就会朝对方吼叫、发脾气,之前就有邻居将脏水倒在她门前的井里,婆婆无法正常和邻居沟通表达,最后闹得不愉快,还是王燕丽跑过来调解的。
“这么多年来,我最担心的还是怕她和别人起冲突。”王燕丽告诉记者,婆婆不能像常人一样表达,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脾气,以前住在一起时,她经常当和事佬,跟东家道歉,跟西家赔不是。如今在过渡阶段,婆婆独自居住,王燕丽不在的时候把门围起来更安全,没有外来人刺激婆婆的情绪,婆婆在小院子里散散步、洗洗衣服、晒晒太阳等,生活平静安宁不少。
说完,她推开房门,此时婆婆正躺在床上休息。屋内一张床、一个衣柜、一套桌椅、一台空调和一个电扇,收拾得清爽干净,闻不到一丝异味。看到儿媳妇来了,她连忙坐起来,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喉咙,王燕丽懂了:“早上送早饭时,她就跟我用手比划,意思是喉咙不舒服,所以我刚过来特意给她带了几包清热降火的药。”
由于婆婆是聋哑人,与人沟通只会用手势,所以王燕丽嫁进门的头几年,她通过仔细观察和细心猜测,渐渐掌握了那些动作的含义,婆媳间的交流愈发默契。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,王燕丽成为最懂婆婆的贴心人,婆婆也不愿意接受除儿媳外其他人的照顾。
吃完饭后,王燕丽看婆婆头发有点长了,熟练地从衣柜旁的角落里找出一条黑色袋子,里面装着理发工具。“这个我平时都会藏得深一点,避免她拿出来玩时受伤。”说完,她就麻利地给婆婆戴上理发围布,拿出剪刀“咔嚓咔嚓”剪起来,宛如一位专业的理发师。老人也很配合,一动不动地坐着。剪完后,婆婆摸摸自己的新发型,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。
“我们的新房在清岸小区,预计明年下半年就能交房了,面积有160多平米,到时一家人又能住一块了。”王燕丽笑着对婆婆说道。
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,王燕丽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,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。22年来,她精心照顾婆婆,用不懈坚持、关爱备至的实际行动诠释一片孝善之心,担得起左邻右舍“南岸好儿媳”的美誉。